Q

十一、二氧化硅气凝胶有毒吗?

A

1、从化学组成看

       二氧化硅气凝胶(Silica Aerogel)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硅 (SiO₂),也就是我们日常玻璃、石英砂的主要成分。其本身是无毒、无味、无腐蚀性的无机材料,在化学上属于稳定的硅氧网络结构,不会与皮肤或空气中的水分发生有害反应。

 

2、从健康与安全角度看

       虽然“无毒”,但并不代表在所有形态下都完全无风险,主要注意以下几点:

(1)粉尘吸入风险

       · 在加工、切割或压碎气凝胶时,会产生微细粉尘。

       · 这些粉尘颗粒极小、轻而干燥,若长时间吸入,可能会刺激呼吸道或导致类似硅尘(Silica dust)的肺部不适。

       · 因此在施工或加工中,应佩戴防尘口罩(N95级以上)和防护眼镜。

(2)皮肤刺激

       · 干燥的气凝胶表面极度吸水,若长时间接触皮肤,可能会吸走皮肤表层水分,导致干燥、刺痒或轻微刺激感。

       · 可通过佩戴手套、清洗后涂护手霜来避免。

(3)环保与毒理性

       · 二氧化硅气凝胶是可回收、无放射性、不会释放有害气体的绿色材料。

       · 不含甲醛、苯、石棉等有害成分,在建筑、电子、航空等领域被广泛使用。

       · 已通过欧美多项环保与安全认证(如REACH、RoHS、MSDS)。

 

 3、结论

项目

是否有毒

说明

化学成分

❌ 无毒

二氧化硅本身惰性高、化学稳定

粉尘吸入

⚠️ 有风险

建议防护口罩、通风操作

皮肤接触

⚠️ 轻微刺激

建议戴手套

环境影响

✅ 无污染

可安全应用于建筑、家居、电子等领域

       总结一句话:二氧化硅气凝胶本身无毒无害,但在粉尘形态下需做好防护。它是一种环保、安全、可持续的纳米多孔材料。


我要提问 补充答案
Q

十、什么是Knudsen 效应?该效应在气凝胶的结构中如何发挥作用?

A

       Knudsen效应(克努森效应)是理解气凝胶超低导热性能的关键物理机制之一。下面为你先简单介绍一下Knudsen效应的来历再系统地解释该效应的原理和如何发挥作用的。

1、Knudsen效应的来历

       Knudsen效应(克努森效应)得名于丹麦物理学家Martin Hans Christian Knudsen(1871–1949)。他是研究稀薄气体动力学(rarefied gas dynamics)的奠基人之一。在1909年至1911年期间,Knudsen 通过在狭小毛细管和微孔通道中研究气体流动与传热,发现:

       · 当通道或孔径尺寸与气体分子的平均自由程相当时,气体分子更多地与孔壁碰撞,而不是彼此碰撞;

       · 因此,气体的流动、扩散和导热行为不再符合传统的连续介质理论(Navier–Stokes方程)。

       这一发现揭示了气体在微尺度空间中呈现的非连续效应(non-continuum effect),并提出了两个著名的现象:

名称

含义

Knudsen流(Knudsen Flow)

分子–壁碰撞主导的稀薄气体流动

Knudsen效应(Knudsen Effect)

当孔径接近或小于分子自由程时,气体导热能力显著下降


2、Knudsen效应的定义

       Knudsen效应(Knudsen Effect) 是指当气体分子在孔隙中运动时,如果孔径尺寸与气体分子的平均自由程(mean free path, λ) 相当或更小时,气体分子与孔壁的碰撞次数多于分子之间的碰撞,从而导致气体热传导能力显著降低 的现象。
       · 平均自由程 λ:指气体分子在两次碰撞之间平均能自由运动的距离(在常温常压下,空气分子的平均自由程约为 70nm

3、Knudsen数(Knudsen Number, Kn)

       Knudsen效应通常通过 Knudsen数 Kn 来表征: Kn=λ/r 
       
其中:λ为气体分子的平均自由程,r 为孔隙半径。

       根据 Kn 的大小,可以分为不同的传热机制区域:

区域

Kn 值范围

传热特征

连续区

Kn < 0.01

分子碰撞占主导(常规气体热导)

过渡区

0.01 < Kn < 1

分子与孔壁碰撞开始显著

自由分子区

Kn > 1

分子主要与孔壁碰撞,热导急剧下降(Knudsen效应强)

 

4、在气凝胶结构中的作用

       二氧化硅气凝胶的孔径通常为 10–100 nm,与空气分子平均自由程(约70 nm)相当或更小,因此处于 Kn>1 的自由分子传热区。在这种情况下:

        ·  气体分子被困在纳米孔内,与孔壁的碰撞次数远多于彼此碰撞;
        ·  由于孔壁是固体,分子碰撞后会随机反射,能量传递效率极低;
        ·  气体相热导率显著降低(可降至空气导热率的 1/10 或更低)。

 

5、气凝胶导热系数的组成

       气凝胶的总导热系数 ( ktotal) 通常由三部分组成:

       ktotal=ksolid+kgas+kradiation
       其中:
       ·  ksolid:固体骨架导热(极低,因为骨架稀疏且多为SiO₂)
       ·  kgas:气体导热(受Knudsen效应显著抑制)
       ·  kradiation:辐射导热(在高温时起作用)

       Knudsen效应主要降低的是kgas,使其比普通空气中低得多。

 

6、总结

项目

内容

定义

当孔径尺寸接近或小于气体分子自由程时,气体导热被抑制的现象

关键参数

Knudsen数

在气凝胶中的体现

纳米级孔径使空气分子主要与孔壁碰撞,降低气体导热

结果

气凝胶表现出极低的热导率(约0.012–0.018 W/m·K)

 

我要提问 补充答案
Q

九、二氧化硅气凝胶脆弱的原因是什么?

A

       二氧化硅气凝胶(Silica Aerogel)以超轻、超高孔隙率和极低热导率著称,但也被广泛认为“非常脆弱”,那么,为什么这种材料会如此脆弱?下面我们来系统性地解释其脆弱性的根本原因。

1、从结构本质看:纳米级三维骨架极其稀疏

     (1)超高孔隙率(>90%)

       二氧化硅气凝胶的典型孔隙率为 90–99.8%,这意味着:

       · 只有不到1–10%的体积是真正的固体;

       · 其余全是空气或空腔。

       这种结构导致:

       · 承载载荷的有效截面积极小;

       · 应力集中在极细的硅氧键连接点上,一旦局部断裂就会引起连锁塌陷。

       类比:像“由细玻璃针搭成的三维网架”,极轻,但也极容易断。

 

 2、从化学键角度看:Si–O–Si 键方向性强但延展性差

        · 二氧化硅的骨架由 Si–O–Si 共价键组成。

        · 这种键是强但脆的共价键,具有较高的键能(约450 kJ/mol),但无法像金属键那样滑移或延展。

       · 因此,在受外力时,它不会产生塑性形变来分散应力,而是直接断裂。

       这意味着:一旦某个Si–O–Si链受力超过临界点,就会瞬间断裂,而不会“变形吸能”。

 

3、从微观形貌看:纳米尺度结构易引发“脆性失稳”

     (1)二氧化硅气凝胶的粒子尺寸在 10–50 nm;

     (2) 粒子间连接为“颈状”Si–O–Si键桥;

     (3)每个节点的接触点数量有限(低配位数结构),应力集中极为明显。

      当外力作用时:

      · 节点先行断裂;

      · 网络坍塌;

      · 局部断裂扩展成宏观裂纹。

 

4、从干燥工艺看:毛细力造成微裂纹

      在溶胶–凝胶法制备气凝胶过程中,干燥阶段的毛细力会造成额外脆性来源:

      · 如果干燥不当(如常压干燥),液体表面张力会拉塌多孔骨架;

      · 即使使用超临界干燥,也可能残留微裂纹或结构不均匀性;

     · 这些微裂纹成为后续力学失效的“起裂点”。

 

5、从宏观力学表现看:低模量与低断裂韧性

典型数据如下:

性能指标

二氧化硅气凝胶

普通玻璃

铝合金

密度 (g/cm³)

0.003–0.2

2.5

2.7

杨氏模量 (GPa)

0.001–0.1

70

69

断裂韧性 (MPa·m¹ᐟ²)

0.01–0.1

0.75

25–35

       可以看到:二氧化硅气凝胶的断裂韧性仅为玻璃的1/10、金属的1/1000。所以它几乎无法承受弯曲、冲击或压缩载荷。

 

6、如何改善脆性?

      科学家与企业正在研究以下几种增强策略:

    (1)复合增强(Reinforced Aerogel)

      o 加入纤维(玻璃纤维、芳纶纤维、PET纤维等);

      o 或制成“气凝胶毡”“气凝胶板”;

      o 可显著提升弯曲与抗压性能。

   (2) 聚合物改性(Organic–Inorganic Hybrid)

      o 在骨架上接枝柔性有机链(如PDMS、PVA、PMMA);

      o 改善韧性与可压缩性。

   (3)纳米结构调控

      o 优化粒径、颈桥尺寸与孔分布;

      o 通过分级多尺度网络结构提高能量吸收能力。

我要提问 补充答案
Q

八、气凝胶在干燥过程中为什么会收缩?

A

1.物理原因分析:毛细压力(Laplace 压)
        · 干燥时,液–气界面在纳米孔里形成弯月面,给骨架施加毛细负压:
P=2γcos⁡θrP=\frac{2\gamma \cos\theta}{r}

          o γ\gamma:溶剂表面张力
          o θ\theta:液体对固体的接触角(亲水时 θ≈0∘\theta \approx 0^\circ,cos⁡θ≈1\cos\theta \approx 1)
          o rr:孔半径(纳米级越小,压力越大)
    · 量级示例(以亲液为例,cos⁡θ≈1\cos\theta\approx1)
          o 乙醇:γ≈0.022 N/m\gamma\approx 0.022\ \text{N/m},r=10 nmr=10\ \text{nm} → P≈4.4 MPaP \approx 4.4\ \text{MPa}
          o 水:γ≈0.072 N/m\gamma\approx 0.072\ \text{N/m} → P≈14.4 MPaP \approx 14.4\ \text{MPa}

       这些应力远高于初成型凝胶骨架的屈服强度,容易弹塑性压缩、颈缩、孔塌陷,从而出现线收缩、密度升高、孔径变小乃至开裂。

2.结构与化学因素
       · 孔越小、分布越窄 毛细压越大,收缩更明显(酸催化、聚合链状骨架通常更细更密)。
       · 骨架颈部未充分长大/老化不足 抗压差,易发生不可逆塑性收缩。
       · 表面状态:亲水的 Si–OH 表面(θ\theta 小)→ cosθ\cos\theta 毛细压大;疏水表面(θ>90\theta>90^\circ)可明显降低甚至改变应力方向。
       · 溶剂选择:表面张力高(如水)的溶剂残留毛细压显著上升。
       · 尺寸效应:厚大块材内外干燥梯度大 内应力不均、边角开裂;薄片/毡材受纤维骨架锚固会好很多。
       · 前期收缩(Syneresis:成胶/老化过程中,继续缩聚与溶胀排液导致的湿凝胶体积回缩,为后续干燥收缩埋雷

       小结:毛细压力是主因;孔小、亲液、高表面张力溶剂、骨架弱、厚件都会放大收缩与开裂风险。

我要提问 补充答案
Q

七、请帮我解释一下气凝胶的孔结构是怎么形成的?如果用3D打印出类似的孔结构,也是气凝胶吗?

A

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 , 我来帮你从原理和定义两个角度解释一下:

1. 气凝胶的孔结构是怎么形成的?

气凝胶通常采用溶胶–凝胶(sol–gel)法 制备。形成过程大致分为三个步骤:

(1)溶胶形成(Sol)

· 前驱体(例如四乙氧基硅烷 TEOS)在溶液中发生水解–缩合反应。

· 大量纳米级的 SiO₂ 粒子在液体中逐渐生成并均匀分散。

(2)凝胶化(Gelation)

· 随着缩合反应继续,这些纳米粒子会通过化学键或氢键连接成 三维网络骨架。

· 在网络的孔隙间仍然充满着溶剂(通常是醇类或水)。这时的结构就是“湿凝胶”。

(3)干燥(Drying)

· 关键步骤是把孔隙中的液体去除,而不破坏脆弱的三维网络。

· 如果直接蒸发,毛细力会导致孔塌陷。

· 所以采用 超临界干燥 或 常压疏水改性+慢速干燥,把液体替换为气体,同时保留网络。

· 最终得到一种 纳米尺度的多孔结构(孔径通常在10–100nm,孔隙率 80–99%),这就是气凝胶独特的“空心骨架”。

总结:气凝胶的孔结构是化学反应生成的纳米粒子网络+特殊干燥工艺共同形成的。

 
2. 如果用3D打印出类似的孔结构,也是气凝胶吗?

严格来说不是。原因有两个:

(1)本质差异

· 气凝胶的孔隙是自组装+化学反应自然生成的,尺度在纳米级。

· 现有的3D打印(即便是多材料打印)通常只能做到微米级或更大,难以重现那种纳米网络。

· 打印出来的多孔材料可以叫 多孔结构体(porous scaffold),但不等于气凝胶。

(2)定义问题

· 国际学术界普遍把气凝胶定义为:由溶胶–凝胶过程得到的湿凝胶,经适当干燥工艺后保留其纳米多孔结构的固体。

· 如果材料不是通过这种化学途径得到的,即便形貌相似,也通常不会被归类为“气凝胶”。

(3)不过有趣的地方是:

· 若未来的3D打印技术能在纳米尺度精确构筑三维网络,并能保证极高孔隙率和低密度,理论上可以制备“仿气凝胶”或“3D打印气凝胶”。

· 现在已有研究尝试用3D打印墨水+溶胶–凝胶体系打印出气凝胶前驱体,再干燥得到真正的气凝胶结构。这样做就可以称为“3D打印气凝胶”。

简单结论:

· 气凝胶的孔结构来自溶胶–凝胶反应+特殊干燥工艺。

· 单纯用3D打印做出类似孔隙,不会被称为气凝胶,而是“多孔材料”。

· 但结合3D打印与溶胶–凝胶工艺,就可能制备出真正的3D打印气凝胶。

我要提问 补充答案
Q

六、请问二氧化硅气凝胶与气相二氧化硅有什么本质的区别?应用领域有什么区别?

A

1、定义与本质区别
       (1) 二氧化硅气凝胶(Silica Aerogel)

· 制备方式:通过溶胶–凝胶法(Sol–gel)形成三维二氧化硅网络,再经过超临界干燥制备。

· 结构特征:纳米级三维连续网状结构,孔隙率高达 80–99%,属于典型的多孔轻质固体材料。

· 物理属性:

o 极低密度(0.003–0.2 g/cm³)

o 极高比表面积(500–1200 m²/g)

o 超低导热系数(最低可达 0.013 W/m·K)

o 良好的透光性(可见光透过率最高超过 80%)
       (2)气相二氧化硅(Fumed Silica / Pyrogenic Silica)

· 制备方式:主要通过四氯化硅(SiCl₄)在氢氧焰中水解得到,属于化学气相法。

· 结构特征:无定形纳米颗粒(直径 7–40 nm),比表面积高,但颗粒间以弱聚集状态存在,不是连续多孔网络。

       · 物理属性:

o 白色轻质粉体

o 比表面积高(200–400 m²/g)

o 增稠、触变性强(能大幅提高液体体系黏度)

o 吸附性好


2、应用领域区别

       (1)二氧化硅气凝胶

· 建筑节能:墙体、屋顶、幕墙、历史建筑改造的超薄保温层

· 新能源:动力电池隔热防护、储能系统热管理

· 石化/工业:管道、设备的高温隔热

· 航空航天:航天器隔热层(NASA 曾用于火星探测器)

· 光学与声学:高透光绝热玻璃、声学吸波材料

· 环保:吸油材料、空气净化滤材

       (2)气相二氧化硅

· 橡胶/塑料:补强剂,提高强度和耐磨性(特别是硅橡胶)

· 涂料/油墨:增稠、防沉降、提高触变性

· 胶黏剂/密封剂:改善流变性能

· 医药/食品:作为抗结块剂、载体

· 化妆品:改善质感和延展性


3、总结

       (1)本质区别:

o 气凝胶 → 三维纳米多孔网络(超轻、超隔热)

o 气相二氧化硅 → 纳米颗粒粉体(流变助剂、补强剂)

       (2)应用定位:

o 气凝胶 → 高性能隔热、光学透明、特种应用(高附加值材料)

o 气相二氧化硅 → 大宗工业助剂(成本低、应用广泛)

要形象理解的话:气相二氧化硅像“纳米粉末调味料”,主要用来改善体系性能;气凝胶则像“纳米海绵骨架”,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功能性材料。

我要提问 补充答案
中文 中文
本网站使用Cookie

本网站使用Cookie

我们在本网站上使用Cookie来收集用户访问的统计数据,以便为您提供最佳的用户体验。cookie是放置在您的计算机或其他设备上的小文本文件。Cookie仅包含匿名信息。Cookie被大多数网站使用,对网站正常运行至关重要。欲了解更多信息,请阅读爱彼爱和新材料有限公司的隐私声明

好的

产品咨询